福森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
近日,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宣布,該院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光-電轉換效率超過31%的次世代太陽能電池,這一突破性成果標誌著太陽能技術的重大進展,較市面上現有的最新太陽能電池產品提升了三成以上,為未來太陽能發電裝置的升級奠定基礎。這項技術的應用將不僅提高太陽光發電量,還能在不增加土地使用面積的情況下助力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。

照片來源:青年日報 / 臺北報導

何為光-電轉換效率?

光-電轉換效率(光伏效率)是衡量太陽能電池將陽光轉換成電能的能力。該效率越高,意味著同樣面積的太陽能板能夠產生更多的電力。在傳統的矽基太陽能電池中,光-電轉換效率大約為22%至24%,這已經是目前市面上的最高水平。但這一數字的上限在現有技術下非常難突破,因此,太陽能技術的發展已經轉向更多接面和堆疊式的技術方向。

研究突破:疊層式鈣鈦礦/矽基太陽能電池

中研院的突破來自於疊層式太陽能電池技術。這種技術將兩種不同特性的材料—鈣鈦礦和矽—進行堆疊。鈣鈦礦材料位於上層,能夠吸收矽基材料無法吸收的光子,而下層的矽基材料則吸收其餘的光子,從而提高整體的光-電轉換效率。這一技術成功突破了傳統矽基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極限。

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經過兩年努力,成功製作了小面積的二端點電池元件,並成功將鈣鈦礦薄膜疊層在矽基電池上,突破了光-電轉換效率達到31.5%。儘管目前的成果仍屬小面積元件,但已證明台灣在疊層式太陽能電池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,並且擁有商業化應用的潛力。

照片來源:青年日報 / 臺北報導

優勢與未來展望

目前,市場上最高效率的矽基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大約為22%至24%,但即便使用現有技術,突破30%幾乎是不可能的。這使得新一代疊層式太陽能電池成為未來太陽能技術的重要方向。研究指出,提高太陽能電池的光-電轉換效率是應對能源需求增加和土地使用壓力的關鍵策略,未來的技術發展將朝向更加高效且土地占用更少的方式前進。

關鍵中心的研究員郭宗枋表示,這項研究已經證明,台灣在該領域擁有實力,並且有望進一步推動太陽能技術的商業化。衛子健教授也指出,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具備低成本、高效率、易回收等優勢,未來有望成為主要的太陽能材料之一。

進一步了解:太陽能電池的種類

太陽能電池主要分為兩大類:矽半導體和化合物半導體。這些電池各自具有不同的材料特性和應用場景。

  1. 矽半導體太陽電池
    矽半導體太陽能電池包括單晶矽晶圓、多晶矽薄片和非晶矽薄膜三種類型:

    • 單晶矽晶圓(Single Crystal Silicon):由於單晶矽原子排列整齊,具有最佳的導電性和轉換效率,在不進行表面處理的情況下能達到13-15%的光-電轉換效率,經過處理後可達到25%。
    • 多晶矽薄片(Polycrystalline Silicon):相比單晶矽,原子排列不如整齊,因此導電性較差,光-電轉換效率一般在11-13%之間,但成本較低。
    • 非晶矽薄膜(Amorphous Silicon):由於原子排列混亂,這種類型的太陽能電池具有較低的轉換效率,約為5-7%,但製作成本最低,常見於低功耗的電子產品。
  2.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(Perovskite Solar Cells, PSCs)
  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使用鈣鈦礦材料作為活性層,具有優異的光吸收和電荷傳輸特性。與傳統矽基電池相比,鈣鈦礦電池不僅具有較高的光-電轉換效率,還能以較低的成本生產,因此在全球範圍內受到廣泛關注。鈣鈦礦材料具有可調節的帶隙,能夠有效吸收不同波長的光,從而提高電池效率。
  3. 疊層太陽能電池(Tandem Solar Cells)
    疊層太陽能電池由多層不同材料組成,這些材料能夠吸收不同波長的光,從而提高整體效率。鈣鈦礦材料特別適合與矽基材料疊層,形成高效率的光伏元件,鈣鈦礦-矽疊層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已經超過33%。

照片來源:郭雅欣 /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

持續的挑戰與未來的發展

儘管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效率和成本方面具有巨大潛力,但仍面臨挑戰。最主要的問題包括材料穩定性差,特別是在濕度、熱量和紫外線的影響下。此外,鉛基鈣鈦礦材料的毒性也是研究的熱點,這促使科學家尋找無鉛替代材料,如錫基鈣鈦礦等。

隨著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,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望在未來成為光伏技術中的重要一環,對於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與應用起到關鍵作用。

結論

中研院這項31%高效太陽能電池的突破為太陽能技術的未來開啟了新局面。隨著新技術的商業化,我們有理由相信,未來太陽能將成為一個更加高效且可持續的能源選擇,並且在解決全球能源需求和環境問題方面發揮關鍵作用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